近日,上海多所中小学校园周边新设的智慧停车系统引发社会关注。原本旨在优化停车管理的智能设备,在放学时段却意外成为交通梗阻的诱因,暴露出城市精细化管理中的新课题。
▌技术精准与民生需求的碰撞
在青浦区某公办小学南侧路段,记者观察到下午三点放学时段呈现特殊景象:划设整齐的智慧停车位空置率超过60%,而相邻非停车区域却密集停靠着二十余辆私家车。这种反常现象源于该路段智慧停车系统现行收费机制——工作日下午三点前停车即触发计费。
“系统计时确实精准,但接孩子往往需要提前到校。”家长张女士展示手机上的缴费记录显示,上周三次合计停车37分钟被收取21元,“对于天天接送的家庭,月均支出可能超过300元。”部分家长为规避费用,选择将车辆紧贴车位边线停放,甚至出现三车并排的险象。
▌政策调整中的动态平衡
属地管理部门并非未作应对。现场可见停车公示牌存在明显修改痕迹,免费时段已从最初版本调整过三次。最新方案显示,周五免费时间提前至14:00,但多位家长反映该调整仍未完全匹配各年级错峰放学的实际情况。
浦东某实验小学校门外,智慧停车位虽近在百米,但放学高峰时主要道路仍被接送车辆占据。雨天更出现非机动车道被机动车占用的现象,学生需在车间穿行。有家长坦言:“知道这样停车违规,但让孩子独自穿过车流更不放心。”
▌智慧交通的优化空间
根据市交通委公开数据,上海现运营的智慧道路停车场普遍采用“高位视频+地磁感应”双重监测,计费误差率控制在0.3%以内。技术精准度提升的同时,如何实现管理弹性成为新挑战。
同济大学交通工程学院王教授分析:“智慧停车系统需突破机械执行预设程序的局限,应探索与实时交通态势联动的动态定价机制。”他建议可借鉴新加坡ERP电子道路收费系统经验,在特定时段对特定区域实施弹性费率。
目前,已有家长通过12345平台建议:建立校际差异化的免费时段设置机制,允许各校根据实际放学时间申报弹性窗口。对此,市道路运输管理局回应称,正会同教育部门研究校圈周边停车管理优化方案,计划在下一季度开展试点调整。
此次事件折射出智慧城市建设中技术逻辑与人文关怀的平衡难题。智慧停车资讯网(www.parkinginfoweb.com)认为,当冰冷的计时系统遭遇温情的亲子接送需求,城市管理者需要拿出比算法更细腻的解决方案。如何在规范管理与便民服务间找到最优解,考验着城市治理的智慧与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