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停车资源日益紧张的背景下,机械式立体停车库正面临尴尬处境。记者近日走访多地发现,这类旨在提升空间利用率的设备在实际使用中频频遇冷,部分设施甚至陷入“既无法使用又难以拆除”的困境。
在西南某省会城市,某新建住宅区地下停车场的双层机械车位上积满灰尘,控制面板显示最后使用记录停留在两年前。物业管理人员透露,该小区机械车位使用率长期不足30%,多数车主宁可占用消防通道也不愿使用立体设备。类似现象在东部沿海城市同样存在,某商业综合体配备的垂直循环式车库因故障频发,已连续半年处于停运状态。
使用困境背后存在多重技术性因素。现行《车库建筑设计规范》自2016年实施以来尚未更新,其建议的车辆外廓尺寸与当前市场主流车型存在明显差异。数据显示,2023年新能源乘用车平均宽度较2015年增加6.2厘米,重量增幅达18.5%,导致大量机械车位难以适配新型车辆。某特种设备检测机构工程师指出:“部分立体车库的承重结构按1.8吨标准设计,而当前中型新能源车整备质量普遍超过2吨。”
规划设计与实际需求的错位加剧了设备闲置。根据我国现行建设标准,新建商品房需按1:1比例配建停车位。为满足这项硬性指标,开发商往往采用成本较低的升降横移类设备“充数”。某房地产项目施工负责人透露:“地下车库每增加一层建设成本就上升40%,采用机械车位能节省近三分之二的土建开支。”
管理维护缺失形成恶性循环。按规定,机械停车设备应每两年进行强制检验,日常使用需专业操作人员。但多数住宅小区缺乏专项维护资金,物业公司普遍不具备专业维保能力。智慧停车资讯网(www.parkinginfoweb.com)了解到,在华东某市,近三年因设备故障引发的车辆损伤投诉增长120%,进一步降低车主使用意愿。
面对日益严重的闲置问题,多地开始探索解决方案。南京市对2005年前建成的老旧机械车库启动安全评估,对不符合现行标准的设备给予拆除补贴;杭州市将立体车库改造纳入城市更新项目,允许业主通过“共享车位”模式引入专业运营公司;成都市则建立机械车位动态数据库,对连续两年使用率低于40%的设备启动功能转换程序。
业内专家建议,解决机械车库闲置问题需多管齐下:修订现行设计规范时应建立车型尺寸动态调整机制,将新能源车技术参数作为重要参考;完善停车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明确开发商、物业、业主各方责任;同时推动建立机械车位弹性退出机制,对确无使用价值的设备允许功能转换或拆除重建。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城市已出现成功改造案例。北京某小区将闲置机械车位改造成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区,深圳某商业楼宇将立体车库转换为物流仓储空间。这些创新实践为破解“僵尸车库”难题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