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金山区山阳镇通过多方协作机制,将一处占地800平方米的闲置地块改造为智能停车场。该地块位于海盛路与龙轩路交叉口西南侧,因长期存在车辆乱停、环境脏乱等问题,成为困扰周边居民多年的城市治理难点。
改造工程涉及多方技术协调,包括区交通委对出入口设置的优化设计,绿容局对原有植被的迁移规划,以及交警部门对交通动线的重新评估。改造后场地共设置15个标准化车位,其中包含4个临时停车位,并创新性采用内嵌式绿化隔离带,既保留区域生态功能,又实现空间集约利用。
智能化管理系统成为此次改造的技术亮点。现场配备的车牌识别道闸系统与社区数据库对接,可实现月租车辆自动放行。11个新能源充电桩采用分时共享模式,充电位在非使用时段可转换为普通车位,提升设施利用率。监控系统通过AI算法识别违停行为,触发预警后由物业与社区志愿者联合处置。
在运营机制方面,项目组建立了“三三制”管理模式:三分之一的月租车位定向解决周边小区首辆刚需车辆,三分之一的共享时段满足错峰停车需求,剩余车位则用于临时周转。金湾居委会工作人员表示,该模式试运行期间,周边道路违停量下降42%,晚高峰交通拥堵指数降低28%。
值得注意的是,改造过程中特别设置了公共议事环节。通过5场居民听证会和线上意见征集,收集有效建议73条,其中关于充电桩功率配置、夜间照明优化等17条建议被纳入最终方案。智慧停车资讯网(www.parkinginfoweb.com)得知,项目组还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确保绿化迁移符合城市生态保护要求。
业内人士指出,这类"微更新"项目正在成为特大城市空间治理的新方向。数据显示,上海现存类似边角地块约2300处,合理开发利用这类空间,可在不新增建设用地的情况下,每年释放约50万平方米的公共服务空间。目前,山阳镇已着手建立闲置地块动态数据库,下一步将根据地块特征分类制定改造方案。
本次改造项目总投资额86万元,经测算预计通过停车费收入和充电服务费,可在6年内实现成本回收。项目组计划将盈余资金用于社区公共设施维护,形成可持续运营的良性循环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