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牵线多方共治,电子球场社区破解老旧小区停车困局

日期:2025-10-23 标签: 小区停车 停车管理 浏览数: 11次

记者实地探访:昔日堵点变畅通线

      “以前下班回家得在门口堵20分钟,现在10分钟就能停好车。”近日,记者走进酒仙桥街道电子球场社区华信医院家属院,居民王建国指着规范停放的车辆感慨道。这个建成超20年的老旧小区,曾因道路狭窄、外来车“蹭位”,让3.45亿汽车保有量背景下的停车矛盾愈发突出,如今却以“党建牵线、多方发力”的治理模式,交出了民生改善的答卷。


党建破题:医院与社区的“双向奔赴”

      “停车问题表面是管理问题,实质是治理问题。”社区党委书记燕艳在走访中发现,小区70%的车位被医院职工与外来车辆占用,居民专属车位不足三成。依托“五线连心”党建品牌,社区迅速联动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立专项工作组,建立“每日信息互通、每周方案微调”的协同机制。

      医院的响应立竿见影:在职工群早7点、晚5点两个高峰时段推送停车引导通知,开放内部300余个车位供职工停放,还安排安保人员在小区入口疏导车辆。“现在医院职工车基本不进家属院,空出的车位刚好满足居民需求。”医院后勤科主任李刚展示的统计数据显示,实施一周后小区外来车辆占位率下降超80%。


党建牵线多方共治,电子球场社区破解老旧小区停车困局


居民自治:从“旁观者”到“主人翁”

      治理的长效性,离不开居民的主动参与。社区工作人员张璐介绍,他们借鉴芝罘区向阳街社区的自治经验,组织12场居民议事会,选举出5名党员代表牵头的停车管理小组,共同制定《文明停车公约》。

      在公约引导下,邻里礼让渐成风尚。记者在小区入口监控室看到,上周三傍晚,居民刘女士主动通过微信群报备,将自家车位让给接送急诊病人的家属;退休教师陈敏则自制“车位指引卡”,遇到找位难的邻居便上前帮忙。“以前抢车位脸红脖子粗,现在互相帮衬亲如一家。”停车管理小组成员周建民笑着说。

      社区还打出“线上提醒+线下巡查”组合拳:微信群每日推送违停案例,网格员早晚两次巡逻劝导,联合物业清理3辆“僵尸车”,规范20余辆电动自行车停放。如今小区通道宽度从3米扩至5米,救护车、消防车可随时通行。


治理样本:小车位里的“大民生”

      经过两个月整治,小区停车秩序实现质变:车辆通行效率提升40%,违停投诉从日均3起降至零,居民满意度达96%。这与济南天桥区“1635+”模式中“党建引领、多元参与”的核心逻辑高度契合,更成为酒仙桥街道基层治理的鲜活注脚。

      “破解停车难没有‘万能公式’,但‘党建牵线、各方出力’是通用钥匙。”酒仙桥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表示,下一步将总结该小区经验,在辖区12个老旧小区推广“共建共治”模式,结合智能道闸、地磁传感器等技术手段,让更多居民实现“放心停车、舒心居住”。

      夕阳下,小区道闸有序起落,LED屏滚动显示“文明停车,邻里互助”的标语。这个老旧家属院的停车故事,正书写着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温暖答卷。

相关资讯

推荐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