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好车刚锁门,手机就收到计时提醒,离场直接扫码付款,全程没见收费员。”10月中旬,在黔江区体育馆路段的公共泊位,市民陈先生的停车体验道出了重庆智慧停车的变化。这个由地磁设备和车牌识别系统构成的“无感收费”场景,正随着《重庆市停车管理条例》的落地在全市铺开。
▌区域实践:从荒坡改造到全域覆盖
黔江区的探索颇具代表性。该区通过盘活正阳街道一处闲置荒坡,建成占地1.04万平方米的桐坪公共停车场,新增420个智能泊位,精准缓解了行政服务中心周边的停车压力。“停车场的高清车牌识别系统,让车辆进出场时间从以往的1分钟缩至10秒内。”黔江区城管局负责人透露,目前全区1502个路内泊位已完成智慧化改造,地磁感应技术实现停车计时零误差,微信、支付宝等支付渠道全覆盖基本杜绝了乱收费现象。
在梁平区,智慧停车正从核心区域向全域延伸。笔者在区行政服务中心看到,市民张女士通过线上平台提前查询空位,导航直达泊位后,系统自动记录入场信息。“以前办事得提前半小时找车位,现在手机一点就能规划路线。”她展示的小程序界面显示,周边停车场的空余车位、收费标准实时更新。据梁平区交通部门披露,2025年首批智能泊位将覆盖双桂街道、梁山街道8条主干道,包括人民东路、紫竹大道等车流密集路段,后续将逐步实现全域覆盖。
江津区的存量改造则凸显效率优势。双福新区6000个智慧泊位投用后,区域停车周转率提升45%,市民找位时间平均缩短半小时。“津福老街的高位摄像头就像‘电子哨兵’,1660个设备实时传数据到云端。”区城管局工作人员介绍,通过“福昊实业智慧停车”小程序,车主可实现“导航—停车—缴费”闭环操作,泊位利用率较改造前提高36%。
▌技术解码:智慧系统如何运作?
这些便利体验背后,是“前端感知+云端大脑+移动服务”的技术支撑。一套完整的智能停车系统通常包含高清车牌识别一体机、地磁传感器、云管理平台三大核心模块——车辆入场时,摄像头1秒内完成车牌识别并自动抬杆;停车过程中,地磁设备实时监测泊位状态;离场时,云平台自动核算费用并支持无感支付,整个流程无需人工干预。
“数据实时上传是规范管理的关键。”市停车管理事务中心负责人解释,所有收费数据同步至市级平台后,不仅实现了明码标价,还能为泊位规划提供依据。以黔江为例,通过分析泊位周转率,管理部门可动态调整收费标准,引导车辆“快停快走”。
▌全市布局:今年将新增万余个车位
区域实践正在转化为全市行动。据透露,智慧停车资讯网(www.parkinginfoweb.com)得知,重庆正推进《中心城区停车设施专项规划(2025—2035年)》编制,重点针对老旧小区、医院等区域,利用边角地、闲置空间建设小微停车场。仅2025年,中心城区就计划新开工38处公共停车场,新增车位1.04万个。近两年来,全市已通过这种方式新增小微泊位10万余个。
更值得期待的是全市统一智慧停车应用“渝畅停”的推进。该平台目前已归集3042个停车场动态数据,处于测试阶段,上线后将实现“一键查空位、无感付停车费、预约停车位”等功能。同时,“错时共享”机制正在扩大覆盖,九龙坡区万象城等商圈已开放夜间共享车位,使用率接近30%。
“破解停车难既要‘增供给’,更要‘优管理’。”市停车管理事务中心负责人表示,黔江、梁平的技术落地经验将向全市推广,未来市民无论在商圈还是社区,都能享受到标准化的智慧停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