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禁卡黑市调查:10元可复制,外卖员的便利与业主的安全困局

日期:2025-10-30 标签: 门禁卡 人脸识别门禁 浏览数: 10次

现场:刷开的门禁,悬着的心

      正午的济南历城区某小区南门,外卖员小李的电动车几乎擦着门禁杆冲了进去。他指尖捏着张泛白的塑料卡,“刷门比打电话快”——这张涵盖周边六个小区权限的卡片,是他花80元从洪家楼一家钥匙店买的。而百米外的岗亭里,物业人员李姐正盯着后台异常刷卡记录:“上周查出三张非业主卡,都是骑手在用。”

      这种矛盾在全国并非个例。广州祈福新邨保安去年就因“卡太白”拦下开锁师傅,从其店铺搜出十多张克隆卡和复制设备;上海市民近期也发现,网购平台花10元就能买到可刷开小区大门的复制卡,卖家连卡片来源都不核实。


门禁卡黑市调查:10元可复制,外卖员的便利与业主的安全困局


三方角力:效率与安全的天平

      “登记一次最少三分钟,高峰期能排五六个人。”小李的手机不断弹出催单提示,他展示的罚款记录里,仅“超时送达”一项本月就扣了230元。在他常跑的片区,超过半数小区电梯需刷卡,“没卡只能爬18楼,送完这单下单又超时了”。

      业主群里的讨论则截然相反。上班族伊女士觉得“省了开门的麻烦”,但业主张先生已连续三天在单元楼门口核对陌生人身份:“骑手流动性那么大,卡要是丢了谁负责?”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上海某小区曾出现搬家业主转卖的门禁卡,半年后仍能正常使用。

      “我们夹在中间最难做。”李姐调出小区数据:每天约300人次外卖员出入,南门岗亭最多一次堆了17辆电动车。物业上月刚回收重授权200多张业主卡,还推出业主扫码授权制度,但“总有骑手嫌麻烦绕去无人值守的侧门”。


黑产链条:线上线下的复制生意

      记者以“配小区门卡”为由走访济南舜耕路多家配钥匙店,多数店家直言“不做”,但洪家楼一家店铺老板接过样品卡,掏出巴掌大的仪器贴了两秒:“10元的反应慢,15元的和原卡一样。”当被问及是否卖给骑手,老板压低声音:“问的多,敢买的少,怕被物业抓。”

      线上渠道则更隐蔽。在某电商平台搜索“配门禁卡”,十余页商家浮现,价格低至4元一张。客服发来教程:“IC卡拍视频教你弄,ID卡寄过来就行。”更令人心惊的是复制设备——68元就能买到IC卡复制器,商家宣称“小白也能会,送5张空白卡”,甚至有店铺兜售“一卡解万门”的万能卡,号称质保五年。

      上海市信息安全行业协会名誉会长谈剑锋道出隐患:“只要有人复制过某个小区的卡,后续买家不用提供母卡也能配,相当于给小区开了永久后门。”


门禁卡黑市调查:10元可复制,外卖员的便利与业主的安全困局


法律账:谁为安全漏洞买单?

      “售卡方是首要责任人。”上海段和段(济南)律师事务所孙富果指出,这类行为已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广州那名开锁师傅就因制售克隆卡被行政拘留。而外卖员若明知卡源非法仍使用,一旦引发盗窃等案件,需承担民事甚至刑事责任。

      物业的责任同样不可推卸。南宁大观天下小区因6年换3次门禁卡遭业主质疑“套钱”,律师李剑表示,若物业明知系统可复制却不升级,需承担失职责任。但祈福物业的“零容忍”实践给出另一种可能:保安主动排查克隆卡,发现即报警,近期已缴获20余张非法卡片。


破局:“最后一百米”的平衡术

      在济南这家小区,二维码授权系统运行一月后,侧门非法刷卡量下降60%。而上海部分小区引入人脸识别门禁,外卖员刷脸即可获取15分钟临时权限;广州祈福新邨则联合警方建立“黑名单”,禁用非法用卡人员权限。

      “核心是疏堵结合。”孙富果建议,外卖平台可与物业对接,将骑手身份信息纳入门禁系统,既保障效率又可追溯。目前已有企业试点“电子围栏”技术,骑手抵达小区自动获取临时权限,离开后立即失效。

      夕阳下,小李送完最后一单,把门禁卡塞进雨衣内袋:“要是不用偷偷摸摸刷门,谁愿意花这冤枉钱?”而小区公告栏里,物业刚贴出通知:下月起启用智能门禁,业主可在APP直接授权访客权限。这场效率与安全的博弈,仍在社区的方寸之间继续。

相关资讯

推荐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