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广州、资阳、曲靖等多地智慧停车服务公司发布公告,对长期拖欠路边停车费的车主启动催缴程序,部分车主欠费金额高达4641元。若拒不缴纳,企业将通过法律途径追缴欠款,并可能将车主列入失信人名单。此举引发公众对路边停车收费合法性与管理模式的广泛讨论。
▌催缴机制升级:欠费车主面临法律风险
根据多地公开信息,智慧停车公司通过短信、公告等方式多次提醒车主补缴费用,但仍有部分车主长期拖欠。例如,曲靖市师宗县2024年已对46名欠费车主提起诉讼,法院判决支持企业追缴欠款,并明确拒不执行者将影响个人征信。资阳市雁江区某车主因累计欠费4641元被公示,成为典型案例。
▌争议焦点:收费依据与公共资源属性
尽管多地强调收费依据《价格法》《政府制定价格行为规则》等法规,但市民对收费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1.合法性争议:部分网友认为,公共道路资源属于纳税人共有,施划停车位后委托企业收费涉嫌“二次征税”。此外,收费性质被界定为“公共资源占用费”而非保管费,车主质疑“只收费不担责”的合理性。
2.管理漏洞:有车主反映,部分路段存在计费规则不透明、跨时段重复计费等问题。例如南充市顺庆区曾出现停车1小时被收7元的情况,远超政府定价标准,暴露出执行层面的混乱。
▌市民声音:支持与反对并存
在社交平台上,网友观点呈现两极分化:
支持方:认为收费能通过价格杠杆提高车位周转率,减少“僵尸车”长期占用现象。例如新乡市通过差别化收费政策,引导车辆“快停快走”,缓解医院、商圈等区域停车难。武汉市硚口区推出88元/月的低价包月服务,方便无法享受小区优惠的务工人员,被视为普惠性举措。
反对方:质疑收费标准的公平性,认为部分路段收费过高,且缺乏配套管理。例如有车主指出,路边泊位无专人看管,车辆剐蹭后难以追责,缴费意义存疑。
▌专家解析:收费需兼顾效率与公平
针对争议,法律界人士指出,路边停车收费的合法性需满足三个条件:
1.政府授权: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地方条例,企业需取得特许经营权并执行政府定价;
2.收支透明:收费应纳入公共财政或公开管理,避免沦为“创收工具”;
3.服务匹配:企业需履行管理职责,如疏导交通、劝阻违停等,否则可能构成违约。
此外,多地尝试通过技术手段优化管理。例如武汉市硚口区在泊位安装感应器,结合巡检员人工核验,减少计费误差;杭州市则依托智能停车系统整合资源,日均服务超30万辆车辆,提升周转效率。
▌未来方向:差异化定价与监管强化
为平衡公共利益与市民负担,业内建议:
动态调整收费标准:核心区域提高收费以抑制长时间停车,居民区周边延长免费时段;
强化监管与透明度:定期公示收支明细,严查违规收费行为,推动智慧停车系统与政府平台对接;
探索共享模式:整合闲置车位资源,推广“错峰停车”,缓解供需矛盾。
结语
路边停车收费作为城市治理的“双刃剑”,需在合法性、公平性、透明度之间寻求平衡。智慧停车资讯网(www.parkinginfoweb.com)相信,随着技术升级与政策完善,如何让公共资源既服务于交通疏导,又不加重市民负担,仍是管理者面临的长期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