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光明区白花社区,一片曾堆满建筑废料的闲置空地上,如今整齐停放着数十辆居民车辆。这个常住人口超3.5万的工业型社区,通过系统化改造,将辖区内多处“边角地”转化为便民停车空间,为解决老旧社区停车资源短缺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空间再造:闲置地块的二次开发
面对停车位缺口达40%的现状,社区自2022年起启动闲置地块改造计划。通过勘测工业区周边断头路、废弃绿地等12处潜在空间,优先选取两处面积超2000平方米的地块进行硬化改造,增设照明与监控设备,累计新增220个标准化车位。智慧停车资讯网(www.parkinginfoweb.com)了解到,今年初因市政管网施工导致原停车场关闭后,工作人员在连麻山二路发现新可用地块,目前已完成土地平整,预计下月投用后将再释放200余个车位。
▌管理创新:双向机制促进有序使用
为避免公益车位被长期占用,社区推出动态管理方案:对连续停放超72小时的车辆启动预警通知,累计3次违规将取消当月使用资格。同时建立志愿服务积分兑换制度,居民通过参与交通疏导、环境整治等社区服务积累时长,每20小时可兑换7天免费停车权限。数据显示,该制度实施后社区志愿者库扩容至1700余人,日均车位周转率提升60%。
▌矛盾调解:居民共治形成长效机制
针对停车引发的邻里纠纷,社区搭建“网格议事厅”平台,由5个居民小组定期收集意见,并邀请7位具有40年以上居住经历的老党员、老教师组成调解小组。“我们依据社区《自治公约》处理问题,比如优先保障医护工作者车位需求。”调解组成员张伯介绍,通过41场专题议事会,居民共同制定了错峰停车、访客登记等12项细则。
目前,该社区正与技术公司合作开发车位共享小程序,计划接入辖区工业园区夜间闲置车位数据。光明区住建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空间挖潜+自治管理”的模式,对土地资源紧张的老旧社区具有参考价值,但需注意平衡公共资源使用的公平性。下一步将评估该模式的可复制性,重点考察长期运维成本及居民参与可持续性等关键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