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智慧停车的最新国家政策

日期:2025-07-08 标签: 智慧停车 停车设施 浏览数: 11次

关于智慧停车的最新国家政策


以下是关于智慧停车的最新国家政策整理:

  •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交通等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包括智慧停车系统的建设。旨在提高城市停车资源的配置效率,增强有效供给,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和综合承载能力,缓解城市停车矛盾,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 《关于进一步完善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政策的指导意见》: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提出要加快推行差别化收费政策,鼓励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对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进行科学管理,为道路公共泊位收费的具体实施提供了政策依据。

  • 《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2024年12月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该意见,提出加快停车设施智能化改造和建设。要聚合智能网联汽车、智能道路、城市建筑等多类城市数据,为智能交通、智能停车、城市管理等提供支撑。同时,推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建设城市道路、建筑、公共设施融合感知体系,提升车路协同水平,助力智慧停车发展。

  • 《城市智慧停车场系统建设与运营服务规范》:2021年底出台的团体标准,其中第五部分对智慧停车场的数据采集、传输等环节提出了明确要求,保障智慧停车数据安全。

  • 《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2025年1月实施,从多个方面对网络数据处理活动进行全面规范。禁止任何个人或组织利用网络数据从事非法活动,包括窃取、非法获取、非法出售或非法向他人提供网络数据等,为智慧停车数据安全问题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

  • 《关于开展ETC智慧停车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2021年2月由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发布,选定北京等27个城市作为试点城市、江苏省作为省级示范区,先期开展ETC智慧停车试点工作。要求强化“ETC+互联网”产业融合,实现停车无人值守,提高停车位使用效率。具体试点主题包括数字赋能产业融合、区域示范带动周边、ETC+车生活服务、交旅融合绿色通行等,推动ETC在多种停车场景覆盖和多场景服务拓展。


政策解读与发展趋势预测

一、政策体系的核心逻辑与协同效应

当前国家智慧停车政策呈现出“顶层设计+技术规范+安全保障”的三维架构,通过多部门协同推进实现系统性变革:


  1. 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

          《“十四五”规划》将智慧停车纳入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范畴,要求通过物联网、大数据重构停车资源配置模式。例如,无锡市计划到2026年实现国有停车场数据全接入,并打造“一个停车场”的统一服务平台,通过动态调度提升泊位周转率。这种“数据中台”模式正在成为地方实践的标配,重庆“渝畅停”应用已归集43万个泊位数据,实现错时共享停车5.3万个。


  2. 市场化机制创新

          差别化收费政策通过价格杠杆调节供需,如《关于进一步完善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政策的指导意见》明确“中心区域高于外围、高峰时段高于平峰”的定价原则。江苏省通过“ETC智慧停车电子围栏”技术,在南通、泰州等地实现路侧停车自由流无感缴费,打破传统分段计费模式,使泊位周转率提升35%。这种技术驱动的收费模式创新,正在重塑停车管理的商业逻辑。


  3. 技术融合与场景拓展

          ETC试点政策推动“支付革命”,截至2025年江苏已建成2400多个ETC停车场,覆盖21万泊位,实现机场、医院等场景的无感通行。同时,车路协同技术加速落地,上海金鼎莫比乌斯环公园停车场通过动态调整车道方向,将车辆排队时间缩短40%,这种“弹性停车”模式验证了物联网与AI的深度融合潜力。


  4. 数据安全防护升级

          《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与《城市智慧停车场系统建设与运营服务规范》形成“法律+标准”双重约束,要求加密传输车牌信息、实施第三方安全评估。广东等地已出台地方标准,禁止明文存储车辆轨迹数据,头部企业通过边缘计算实现“数据不出场”,将原始影像泄露风险降低90%以上。


二、未来发展的六大趋势

  1. 技术架构:从单点智能到系统智能

    • 全域感知网络:地磁、视频、毫米波雷达等多模态传感器将实现停车场“厘米级”状态监测,结合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2026年前后有望普及“车位级导航”。

    • 弹性管理系统:类似上海的智慧弹性停车系统将成为主流,通过动态调整车道、诱导路径,使停车场通行效率提升30%-50%。

    • 车路云一体化:车联网技术将实现“人-车-路-云”协同,例如苏州高铁新城的无人巴士已实现与信号灯联动,优先通行效率提升20%。


  2. 运营模式:从政府主导到生态共建

    • PPP模式深化:无锡、重庆等地通过“政府授权+企业运营”模式,将停车数据资产证券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

    • 跨行业融合:ETC与加油、充电、洗车等场景的“车生活服务”将形成新生态,如ETC助手已覆盖430万个车位,提供“无感支付+AI语音播报”服务。

    • 共享经济升级:错时共享停车从机关单位向商业综合体扩展,预计2027年全国共享泊位将突破200万个,盘活存量资源的同时降低新建成本。


  3. 数据价值:从信息孤岛到资产运营

    • 数据要素市场化:重庆、无锡等地探索停车数据资产入表,通过数据交易平台实现跨部门共享,预计2026年相关市场规模将超50亿元。

    • 精准化服务:基于AI的停车需求预测系统将普及,如南京“宁停车”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使商圈车位利用率提升25%。


  4. 安全防护: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免疫

    • 零信任安全模型:头部企业已引入多因子认证、行为分析引擎,使API接口攻击次数下降78%。

    • 量子加密应用:2025年后量子密钥分发技术将逐步应用于核心数据传输,确保车牌、支付信息等敏感数据不可破解。


  5. 区域协同:从试点示范到全国联网

    • 省级示范区扩展:江苏、广东等先行省份将形成可复制的“ETC+智慧停车”模式,带动全国50个以上城市实现跨域通停通付。

    • 城市群联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将建立统一的停车信息平台,实现区域内车位预约、费用清算一体化。


  6. 用户体验:从功能满足到情感交互

    • 沉浸式服务:AR实景导航、声光联动寻车等技术将普及,高雄某停车场通过该技术使寻车时间从8.3分钟降至2.1分钟。

    • 无障碍关怀:视障辅助系统、新能源车充电优先引导等功能将成为智慧停车场标配,体现城市治理温度。


三、挑战与应对策略

  1. 技术落地瓶颈

    • 中小停车场改造成本高:建议推广“以租代购”模式,由运营商免费提供设备,通过数据收益分成回收成本。

    • 系统兼容性差:需加快制定统一的数据接口标准,如重庆已发布《停车设施配置与管理导则》规范接入要求。


  2.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 合规性风险:企业需建立全生命周期数据管理体系,如广东要求停车场运营方每半年提交数据安全评估报告。

    • 用户信任重建: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操作可追溯,同时加强用户授权管理,避免类似江门ETC扣费纠纷重演。


  3. 用户习惯与付费意愿

    • 缴费率提升:借鉴江苏经验,将ETC欠费纳入征信体系,同时优化“先离场后付费”流程,使缴费率从53%提升至80%以上。

    • 服务体验优化:建立24小时智能客服系统,通过NLP技术实现90%咨询自助解决,降低人工成本。


四、结语

      智慧停车已从单纯的技术应用升级为城市治理的关键抓手。未来五年,随着5G-A、生成式AI、数字孪生等技术的深度融合,停车系统将具备更强的预测性、弹性和人性化特征。政策制定需进一步平衡创新激励与风险防控,企业应聚焦场景深耕与生态协同,最终实现“停车难”向“停车优”的质变,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核心支撑。


相关资讯

推荐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