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破局停车难:机关大院夜间“开门迎客”住宅乱收费最高罚50万

日期:2025-09-28 标签: 停车难 公共停车场 浏览数: 11次

广州破局停车难:机关大院夜间“开门迎客”住宅乱收费最高罚50万


      广州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广州市停车场条例(修订)》,一项“机关事业单位停车场非工作时间向社会开放”的新规引发热议。记者走访发现,越秀区某政府大院已开始改造道闸系统,计划11月起夜间错峰开放50个车位——这场始于“小车位”的民生改革,正在书写超大城市治理的新范式。


数据背后的停车困局:404万辆车争夺437万个泊位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广州小汽车保有量达404.4万辆,而全市停车泊位437.8万个,看似1.08:1的供需比,却藏着结构性矛盾:白天商务区车位“一位难求”,夜晚老旧小区周边道路停满“僵尸车”;医院、商圈高峰时段周转率不足2次/小时,而机关事业单位停车场下班后空置率超80%。

      “上周带父亲看病,在珠江新城绕了三圈才找到车位,迟到半小时。”市民陈女士的经历,折射出公共泊位分布不均的痛点。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人透露,此次修订收到3000余条意见,超六成聚焦“资源错配”,“如何激活存量,成为立法关键。”


机关大院“开门”:从“政府院墙”到“民生车位”

      新规最受关注的,是要求“与办公场所分开管理的机关事业单位停车场,非工作时间须有序开放”。记者在天河区政务服务中心看到,独立院落的停车场已设置夜间专用通道,电子屏标注“18:00-次日8:00对外开放”。管理方表示,将通过“广州泊车”小程序预约,首月试点开放80个车位。

      “这不是简单的车位共享。”参与立法的中山大学教授李明分析,条例明确开放停车场需接入全市停车信息系统,收益上缴财政,既避免“人情车位”,又保障公共资源公平。据测算,全市符合条件的机关事业单位停车场约200个,全部开放可新增夜间泊位超1.2万个,相当于新建3个中型停车场。


住宅停车“上锁”:议价规则破解“天价收费”

      针对住宅停车场乱定价问题,条例首创“议价规则”:物业调整收费须与业委会协商,未履行程序最高罚50万元。在荔湾区某小区,业委会主任张阿姨展示了新的收费公示牌:“以前说涨就涨,现在要开三次听证会,价格降了20%。”

      市发改委透露,正在制定的议价规则将包括“成本公开”“听证程序”“涨幅限制”三大核心,试点小区已实现收费争议下降67%。市场监管部门同步建立“价格信用档案”,违规企业将纳入经营异常名录。


智慧泊车“一张网”:小程序里的车位“活地图”

      打开“广州泊车”小程序,记者看到北京路商圈实时显示32个空闲泊位,最便宜的露天停车场6元/小时。条例要求所有经营性停车场接入系统,违者最高罚5000元。数据显示,系统已接入泊位218万个,覆盖92%的公共停车场。

      在白云区某产业园,新安装的车牌识别系统自动对接市级平台,园区负责人算了笔账:“以前保安登记要3分钟,现在自动抬杆,高峰时段通行效率提升4倍。”这种“无感通行”模式,正在全市200多个园区推广。


治理升级:从“有没有”到“好不好”

      “停车立法不是终点,而是治理的新起点。”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衍诗表示,条例同步建立“三年评估”机制,将根据车位周转率、市民满意度等指标动态调整。比如道路泊位设置,今年已优化120条路段,取消2300个影响通行的泊位,新增的潮汐车位晚7点至早7点免费。

      夜幕下的东风中路,某市直机关的红色道闸缓缓升起,下班的公务员小李主动挪出车位:“现在隔壁小区居民能停进来,自己绕两步停路边,就当散步了。”这场始于车位的改革,正在悄然改变这座城市的温度——当政府大院的灯光为市民照亮回家的路,超大城市的治理智慧,就藏在这些具体而微的改变里。

(应受访者要求,部分人物为化名)


【记者手记】在广州调研的一周里,从老城区的“错时共享”到新区的“智慧车场”,看到的不仅是车位的增减,更是治理理念的迭代。当机关单位的“自用”变成“共享”,当市场定价遇上“议价规则”,这些带着烟火气的制度设计,让冷冰冰的法条有了民生温度。或许正如市民所言:“少绕一圈找车位的时间,够给孩子做顿热饭了。”这,就是立法最朴素的初心。

相关资讯

推荐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