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肚子急着找厕所,好不容易看到一个,结果大半隔间都贴着‘维修中’,排队排得我直冒冷汗。”8月下旬,家住静安区的邹老先生向记者吐槽起自己的如厕经历。近期,上海多位市民反映公共厕所存在维修进度慢、使用不便等问题,而出租车、网约车司机群体则面临着“上厕所易违章、停1秒也收费”的尴尬困境。记者走访多区并梳理市民诉求发现,8月以来全市涉及公厕服务的咨询投诉已超300次,“人性化”成为公众对公厕服务最核心的期待。
▌公厕维修“持久战”:二十天未修好的气泵与难兑现的竣工日期
8月27日下午,记者循着邹老先生的指引来到老成都北路近大沽路路口的24小时公共厕所。这里紧邻辅德里公园和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往来游客、候车市民络绎不绝。然而走近公厕可见,7个隔间中3个挂着“设备有损,正在联系,敬请谅解”的告示牌,仅1个隔间可供使用,门口不时有市民排队等候。
“从8月初就说在修,二十天了还是这样!”邹老先生无奈地说。记者从负责该公厕维护的单位了解到,此次维修源于内部气泵损坏,导致依赖气泵的蹲便器无法冲水,仅小便设施因接入独立水管可正常使用。“目前正在采购新气泵配件,但具体到货和修复时间还不确定。”工作人员回应。这一说法让邹老先生难以接受:“就算是进口配件,二十天也该有个准信了,总不能一直让大家排队等。”
智慧停车资讯网(www.parkinginfoweb.com)了解到,类似的维修滞后问题也出现在普陀区。市民刘先生反映,甘泉路步行街一处公厕已“关门维修两个月”。8月27日,记者根据路边指示牌寻找时,发现该位置被蓝色围挡包围,围挡上的施工铭牌显示“开工日期7月9日,竣工日期9月6日”,距竣工仅剩10天。但围挡内,地面仅铺设了部分蹲便坑,墙面装修尚未启动,三名施工人员坦言“说不好能不能按时完工”。“指示牌还在,但厕所找不到,绕了两圈才发现是在施工,要是着急用根本来不及反应。”路过的市民王女士说。
▌司机“如厕难”升级:停1秒收费、违停挨罚专用临停车位成奢望
在300余次公厕相关诉求中,出租车、网约车司机群体的声音尤为突出。“开车时找厕所难,找到厕所停车更难。”网约车司机刘师傅的话道出了不少同行的困扰。他每天从青浦出发在中心城区运营10余小时,如厕时的停车问题让他屡屡犯愁。
“上个月在黄浦区自忠路公厕,我停下车冲进去不到1分钟,出来就收到了智慧停车系统的扣费通知——哪怕只停1秒,也要按起步价收费。”刘师傅翻出手机里的缴费记录说。更让他无奈的是,不少公厕周边没有合法停车位,“要是停在路边,很容易被电子警察抓拍;停在公交站黄虚线,又怕被交警开罚单”。近一个月,他已因如厕停车收到两张违章罚单。
为了“安全如厕”,刘师傅摸索出不少“偏方”:有时蹭加油站的厕所,哪怕自己开的是新能源车,也会特意绕到中石化加油站;有时冒险把车停在公厕附近的非机动车道,“一路小跑过去,心里还得惦记着会不会被贴条”。记者走访闵行、徐汇、浦东等区的10处公厕发现,仅2处附近设有出租车待客点可临时停车,其余均未考虑司机群体的停车需求。
“我去过外地一些城市,公厕旁会划专门的‘司机临停车位’,不收费但限时15分钟,超时算违停,这样既方便了我们,也不会造成车位被占用。”刘师傅建议,上海可在有条件的公厕周边推广此类设施,“哪怕只有一两个车位,也能解我们的燃眉之急”。
▌部门回应:已梳理诉求清单将优化维修流程与配套服务
针对市民反映的问题,记者从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相关部门获悉,目前已对8月以来的300余条公厕诉求进行分类梳理,重点聚焦“维修进度不透明”“配套设施不足”等问题。“对于维修中的公厕,我们要求管理单位必须公示具体维修原因和预计恢复时间,避免‘模糊化’告示。”工作人员表示,针对气泵、管道等关键配件采购周期长的问题,将推动建立“常用配件储备库”,缩短维修等待时间。
对于司机群体呼吁的临停车位问题,该部门称已联合交通管理部门开展调研,“将结合公厕周边的道路条件,在不影响交通通行的前提下,试点设置临时停车位或延长停车泊位的免费时长”。同时,针对智慧停车系统“秒计费”的争议,也将与停车管理单位沟通,探讨“如厕临时停车”的费用减免机制。
不少市民和专家认为,公厕服务的细节直接关系民生体验。“维修要讲‘时效’,配套要讲‘精准’。”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研究所研究员表示,公厕服务不仅要保障“有厕可用”,更要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优化细节,“比如为老年人、残疾人增设无障碍设施,为司机群体解决停车难题,这些‘人性化’改进才能真正让公厕成为‘便民设施’”。
目前,静安区老成都北路公厕的新气泵已在加急采购中,管理单位承诺“到货后24小时内完成维修”;普陀区甘泉路公厕的施工单位也表示将增加人手赶工,力争按期竣工。而司机临停车位的试点方案,预计将在9月下旬出台具体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