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宝山两处P+R停车场优化运营:错峰与挖潜破解换乘难题

日期:2025-11-27 标签: 错峰停车 P+R停车场 浏览数: 11次

上海宝山两处P+R停车场优化运营:错峰与挖潜破解换乘难题


记者探访:早高峰的停车场变化

      本月下旬的早高峰,地铁7号线刘行站P+R停车场入口处,车辆经车牌识别后快速驶入。“以前要掏交通卡刷一下,雨天很麻烦,现在不用停车直接过。”驾车换乘地铁的市民陈先生向记者提及的变化,源于宝山区近期对两处P+R停车场的运营调整。

      作为衔接私家车与公共交通的枢纽,P+R停车场的供需平衡始终是城市交通治理的课题。据上海市交通委公开信息,目前全市共有30个P+R停车场,提供7770个换乘车位,但部分场地因位置特性仍面临时段性闲置或饱和问题。记者走访发现,宝山区美兰湖站、刘行站的两处停车场通过差异化调整,正在应对这类共性难题。


上海宝山两处P+R停车场优化运营:错峰与挖潜破解换乘难题


刘行站:“5+2”模式盘活时段差资源

      刘行站停车场的围栏上,“工作日通勤停放/节假日错峰停放”的标识格外醒目。运营方上海东晨市容清洁服务有限公司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该场地处于居民区与商业区交界处,停车需求呈现明显时段分化:工作日早高峰后车位使用率不足40%,节假日则需排队等位。

      针对这一特点,场地自10月起尝试推出“5+2”运营模式:周一至周五聚焦通勤车辆停放,保留固定通勤泊位;周六日则联合周边商场开放错峰停车,非换乘车辆可通过预约使用闲置车位。“主要是通过后台系统切换泊位属性,不需要物理改造。”工作人员指向入口处的智能屏,上面实时显示“通勤泊位/错峰泊位”剩余数量。

      新能源配套同步跟进是另一项调整。记者在现场看到,停车场西北角新增17组双枪直流充电桩,34个充电车位中有21个处于使用状态。“以前充电要去3公里外的商场,现在换乘时就能补能。”一位正在充电的车主展示缴费记录,充满一辆续航500公里的电动车耗时约40分钟。据停车场运营数据统计,目前日均充电车辆达180辆,占全天进场车辆的37.5%。

      “停车数据确实出现变化。”宝山区公共交通综合服务站有限公司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提供具体数值:工作日进场约180辆,休息日增至480辆,每月稳定有30台左右的月租车及错峰预约车辆。


上海宝山两处P+R停车场优化运营:错峰与挖潜破解换乘难题


美兰湖站:系统升级与布局挖潜增容

      与刘行站的时段性问题不同,美兰湖站停车场面临的是持续性车位紧张。“周边三个大型社区加两个商业体,高峰时排队要15分钟以上。”家住附近的市民李女士说。

      运营方的解决方案集中在效率提升与空间挖潜。记者在现场看到,原入口处的交通卡刷卡设备已拆除,取而代之的是高清摄像头。“换成车牌识别系统后,进场速度快了不少。”负责人解释,该系统支持新能源车牌、异形车牌识别,配合提前缴费功能,出场通行时间从原来的15秒压缩至3秒以内。

      空间优化同样见效。通过重新规划单向车道、缩减通道宽度,停车场将固定车位从455个增至499个。“还利用角落空间设置了12个临时泊位,根据车流实时开放。”负责人透露,目前场地日容纳量可达580辆,较优化前提升27.5%。这种“固定泊位+动态泊位”的组合模式,在周末及节假日尤为明显——原本10点就饱和的停车场,现在可延长至11点后才满位。


上海宝山两处P+R停车场优化运营:错峰与挖潜破解换乘难题


行业视角:P+R运营的本土化探索

      两处停车场的调整并非个例。记者从上海道路停车行业联盟了解到,今年以来浦东周浦东站、金山卫站等P+R场地均进行类似优化,核心思路集中在“智能系统降本”与“错峰管理增效”两大方向。

      “P+R的核心价值是衔接效率,宝山的实践提供了两种细分场景方案。”一位长期研究智慧停车的业内人士分析,刘行站的错峰模式适合“居住区+商业区”复合型区位,美兰湖站的空间挖潜则对老旧停车场改造有参考意义。不过他也指出,这类调整需依托后台系统支撑,“车牌识别准确率、泊位动态调配的响应速度,都是影响效果的关键因素”。

      截至发稿,上海P+R停车场换乘优惠仍保持12元/次的标准(部分远郊线路为5元),市民可通过交通卡或“上海停车”APP等四种渠道享受优惠。宝山两处场地的运营数据显示,优化后换乘比例较之前提升18%,这意味着更多市民选择“停车+地铁”的出行组合。

相关资讯

推荐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