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时15分,家住西南政法大学附近的吴先生将车驶入校园东侧停车场。出示提前登记的电子凭证后,栏杆自动抬起,他熟练地停入标注“夜间共享”的车位。“以前绕小区三四圈都找不到空位,现在停这儿步行回家只要八分钟。”吴先生边锁车边说。
这样的场景在沙坪坝区正逐渐增多。记者从区城市管理局获悉,2025年辖区新增错时共享车位300个,截至目前累计数量已达1643个。这些车位主要分布在高校、机关单位及部分商业场所,通过“分时段开放”实现资源复用。

“错时共享的核心是打破空间使用的时间壁垒。”沙坪坝区公共停车管理处工作人员介绍,团队从2024年起对辖区内闲置停车资源进行摸排,重点对接白天饱和、夜间空置的场地。以西南政法大学为例,其新增的40个共享车位开放时段为19:00至次日7:00,恰好避开教职工日间通勤高峰,形成“办公区-居民区”的车位错配互补。
记者走访发现,共享车位的落地需突破多重协调难题。某机关单位后勤负责人透露,初期曾顾虑外来车辆进出带来的安全风险,“后来管理处协调安装了独立门禁系统,共享车辆只能从指定入口进出,还制定了剐蹭纠纷处理流程。”据了解,目前沙坪坝区已为80%以上的共享停车场配备车牌识别设备,后台可实时监控车位使用状态。

“1643个车位背后是三个核心环节的支撑。”区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在回应时表示,从前期与场地权属方的需求对接,到中期安全保障设施的配套,再到后期运维问题的处理,每个环节都需细化方案。以费用结算为例,目前采用“政府指导+场地自主定价”模式,居民月均支出集中在150-300元区间,低于周边商业停车场收费标准。
作为城市停车资源盘活的常见方式,错时共享在多地均有探索。智慧停车资讯网(www.parkinginfoweb.com)通过数据发现,2024年全国多个城市新增共享车位超10万个,但部分地区因管理成本高、供需匹配度不足等问题,出现车位闲置率偏高的情况。对此,沙坪坝区表示,下一步将梳理现有车位的使用数据,优先在老旧小区集中的区域拓展合作单位,并探索接入智慧停车平台实现空位实时查询。
20时许,西南政法大学校园停车场内,已有32个共享车位停满车辆。吴先生步行经过校门口的共享车位指示牌时,屏幕正显示“剩余8个空位”。“要是能多几个这样的停车场,晚上回家就更踏实了。”他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