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打开手机就能看到附近空车位,不用再像以前那样绕着商圈转十几分钟了。”9月上旬,合肥市民吴先生在政务区某商场停车时,通过手机小程序顺利找到泊位。这一变化,正是安徽省今年“便民停车行动”落地过程中,市民直观感受到的民生改善。智慧停车资讯网(www.parkinginfoweb.com)了解到,作为省级民生实事之一,该行动由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统筹推进,通过扩大泊位供给、盘活闲置资源、搭建智慧平台等举措,逐步缓解城市停车痛点。
▌新增泊位完成年度目标74%多元供给填补“供给缺口”
破解停车难题,扩大泊位总量是基础。根据计划,2025年全省需新增城市停车泊位50万个,其中公共停车泊位5万个。截至7月底,全省已新增城市停车泊位37.08万个,完成年度目标的74%;公共停车泊位新增4.80万个,完成率达96%,公共泊位供给已接近年度目标。
在黄山市徽州区,泊位供给的增加与城市更新同步推进。当地对文峰西路、永华路等道路实施改造时,同步新改建公共停车泊位448个;针对新建住宅小区,严格执行不低于1:1.1的车位配建标准,通过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保障停车需求,避免新建小区出现“停车先天不足”问题。截至目前,徽州区累计新增各类停车泊位2685个,其中公共泊位844个。
安庆市则将重点放在老旧小区停车矛盾的化解上。迎江区东正社区附近一块约2.5亩的闲置地块,经改造后成为社区停车场,直接解决了周边居民“停车无位”的难题。此外,安庆城区利用拆迁腾退空间,在人员密集区域建设7处立体停车楼,新增泊位1625个。
从全省层面看,当前已形成“新建配建为主、盘活存量为辅、道路临时停车为补充”的供给模式。通过新区建设配建、拆违空间新建、平面停车场立体改造等方式,重点区域的停车紧张问题逐步得到缓解。
▌共享车位超18万个错时开放激活“闲置资源”
“占着车位的‘僵尸车’清走后,我们下班回家终于有地方停车了。”芜湖市望江苑支路居民近期发现,此前长期停放的一辆银色轿车被拖离,周边公共车位的周转效率明显提升。据芜湖市城管局介绍,当地已累计整治违规占用车位536个,规范公共泊位使用秩序。
除了整治违规占用,盘活存量资源的关键在于“共享”。目前,芜湖市已有57个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停车场对外开放,1976个泊位在工作日夜间及双休日免费供社会使用;同时倡议商贸企业错时开放车位,54个商场及收费停车场的12020个泊位,每晚21时至次日9时实行降价开放,包月费用调整至150元,为周边居民提供夜间停车选择。
这种“错时共享”模式已在全省推广。各地按照“政府带动、资源共享”原则,推动机关单位与居民区、商业体之间的车位错时使用,利用不同场景的停车“潮汐差”提升泊位利用率。截至目前,全省开放共享车位已超18万个,让原本闲置的泊位转化为便民资源。
▌智慧平台接入百万车位数据赋能实现“精准找位”
“停车难”不仅是“没车位”,更是“找车位难”。如今,智慧停车平台的普及正在改变这一现状。合肥市民吴先生使用的“停宜慧”小程序,可实时显示周边泊位的空置数量、收费标准,并提供导航服务。据合肥市住建部门介绍,当地已搭建“全市一个停车场”智慧系统,覆盖近1300家经营性停车场,实现40万个泊位的联动调度,“合肥停车”App日均服务量达13万次。此外,全国首创的“无人巡检+ETC助缴+视频识别”组合模式计划年底投入使用,进一步提升泊位周转率。
从全省来看,智慧停车的覆盖范围持续扩大。截至目前,全省已有4242个停车场接入智慧停车平台,涉及车位114.48万个,通过数据实时分析、智能诱导等功能,帮助车主减少找位时间,提高停车效率。
▌民生视角下的城市治理:从“停车便利”看城市服务升级
从新增泊位到共享利用,再到智慧赋能,安徽的便民停车行动本质上是城市治理精细化的体现。通过“供给侧”扩大总量、“效率侧”盘活存量、“服务侧”优化体验,多维度破解民生难题。业内人士分析,随着这些举措的持续推进,不仅能缓解当下的停车矛盾,更能推动城市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市民感受到的“停车更方便”,正是城市服务温度的直接体现。
下一步,安徽省将继续推进便民停车行动,确保完成年度泊位建设目标,同时进一步完善智慧平台功能,扩大共享车位覆盖面,让停车便利惠及更多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