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扬州以"零拥堵"的停车保障赢得外地游客点赞。数据显示,今年长假期间全市累计接待自驾游客超300万人次,而通过3年累计新增的1.2万个公共车位和智慧化管理措施,城市停车系统经受住了严峻考验。
▌空间挖潜:桥下资源变身便民车场
在开发东路高架桥下,两座新建的智能停车场已投入使用。记者在现场看到,110个车位中20个配备充电桩,新能源车主可通过"宜行扬州"APP实时查看余位。这是扬州桥下空间利用的缩影——近年来通过改造润扬快速路、扬子江中路等5处桥下空间,累计新增车位260个,其中30%配置充电设施。
▌旧改焕新:老小区新增千个泊位
文昌花园小区改造现场呈现出"见缝插针"的智慧:原本狭窄的楼间空地被改造成生态停车位,通过植草砖铺设和绿化隔离,既增加泊位又保持景观。社区负责人介绍,改造后小区将新增1200个车位,较原有数量提升40%。这种"嵌入式"改造模式已在集贤小区、梅香苑等17个老旧小区推广,累计新增车位超5000个。
▌景区扩容:旅游旺季停车无忧
针对自驾游激增的趋势,扬州实施"景区停车场倍增计划"。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北入口停车场改造后,不仅新增机动车位150个,还增设非机动车遮阳棚和新能源充电区。茱萸湾景区通过整合废弃地块,将车位从749个扩容至1100个,并配套18个快充桩。数据显示,今年国庆期间景区周边停车场周转率提升35%,平均等待时间缩短至8分钟。
▌立体突围:古城空间高效利用
在皮市街北入口,一座5层立体停车楼已完成主体施工。建筑采用仿古青瓦立面,与古城风貌融为一体。项目负责人介绍,该停车楼可提供120个车位,通过智能升降系统实现"人等车"模式,车辆存取时间缩短至90秒。这是扬州古城第4座立体停车设施,加上徐凝门桥南停车楼等在建项目,未来两年古城核心区车位将增加1500个。
▌智慧升级:无感支付重构停车生态
“宜行扬州"平台升级后,用户只需绑定车牌即可实现"无感支付”。记者在苏北人民医院停车场体验发现,车辆离场时道闸自动抬杆,费用同步从微信账户扣除,全程仅需3秒。目前该平台已接入296个停车场、9.8万个泊位,2025年计划新增22个无感支付停车场,实现市区核心区域全覆盖。
▌共享破局:机关车位假日开放
国庆期间,扬州47家机关单位停车场免费向外地游客开放。在市政府西大院,记者看到引导员正帮助游客扫码登记,停车场内还设置了旅游咨询台和临时充电点。这种"错峰共享"模式已形成长效机制——平时服务周边居民,节假日专供游客,年均提供免费车位超10万个。社区层面,荷花池小区通过"潮汐式"共享驻地单位车位,缓解了200多户居民的停车难题。
▌政策保障:民生工程持续加码
2025年扬州民生"1号文件"明确,全年将新增公共车位4000个,重点推进徐凝门桥南停车楼、蜀冈西峰停车场等12个项目。同时计划建设"光储停充"一体化示范站,通过分布式光伏供电降低运营成本,推动绿色停车理念落地。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建立"需求-供给-管理"动态调节机制,逐步实现"停车入位、充电便利、出行顺畅"的城市交通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