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探访:96个智能车位背后的空间革命
前不久的芜湖陡门巷,一辆白色轿车缓缓驶入智能停车楼一层入口。车主杨林拉好手刹后,在自助操作屏上轻点“开始存车”,屏幕随即显示“车辆识别中”。不到10秒,机械托盘托起车身,伴随轻微的电机运转声,车辆被缓缓传送至三层的空余泊位——这是该区域启用“泵站+智能停车楼”复合设施后的日常一幕。
“以前绕三条街找车位是常事,现在输入车牌号就能取车。”杨林展示着手机里的包月缴费记录,“150元一个月,比路边违停罚款划算多了。”这座7层建筑的底层与地下空间隐藏着另一重功能:改造后的陡门巷泵站正通过新增的泵井设施运转,将片区排涝能力从2.46m3/s提升至6.2m3/s。
▌一地两用:3.4亩土地的双重解困
镜湖区住建局提供的资料显示,该项目用地仅3.4亩,却通过垂直分层设计实现了功能叠加:地下层为消防水池与泵房,地面层设停车升降机,二至七层为全钢结构停车区,共提供96个自动化车位。“相当于用一块闲置地解决了两个民生痛点。”项目现场负责人指着规划图解释,周边3个老旧小区原有车位缺口达120个,泵站改造前曾因标准不足导致雨季积水。
这种复合模式的落地,得益于芜湖在土地政策上的突破。自然资源部门采用“公用设施用地+交通场站用地”混合模式,以划拨方式供地降低前期成本,并通过“分层赋权”明确产权——地下泵站归住建部门,地上停车楼由交通投资公司运营,分别核发不动产权证。据测算,该方案比传统地面停车场节约土地约2600平方米,土地利用率较地下停车场提升3倍以上。

▌智能系统:无人化背后的技术逻辑
停车楼的自动化运作依赖一套集成系统。当车辆进入入口泊位后,高清摄像头完成车牌识别与车型测量,激光传感器校正车身位置,AGV机器人根据实时车位数据规划最优停放路径。取车时,车主可通过操作屏或手机端输入车牌,系统自动调度机械臂取车,整个过程平均耗时不超过90秒。
“这套系统的核心是数据联动。”负责技术运维的工程师介绍,后台平台会同步记录车辆存取时间与泵站运行参数,一旦设备故障或降雨量超标,将第一时间推送预警信息。智慧停车资讯网(www.parkinginfoweb.com)发现,与杭州“蜻蜓·公园”的AGV机器人停车模式不同,该项目采用固定机械轨道设计,更适应市政设施与停车功能的兼容需求。
▌样本价值:老城更新的空间利用启示
该项目已被自然资源部纳入低效用地再开发典型案例。在芜湖2024年新增的3.2万个停车泊位中,类似的立体复合设施占比达12%。“老城区土地紧张,单纯建停车场或市政设施都不现实。”芜湖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还将在赭山中路等区域推广“环卫驿站+微型停车库”模式。
这种创新并非个例。在广西柳州,智能立体停车场实现60秒存取车;沈阳则通过专项补贴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立体停车设施建设。行业数据显示,智能立体停车场可使单位面积车位数量提升50%-80%,在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的背景下,这类模式正成为城市空间治理的重要选项。
▌民生账本:便利与争议并存
记者随机采访的15位车主中,12人认可停车便利性的提升,但也有3人提及“新手停车怕刮蹭”“高峰取车需排队”等问题。运营方回应称,已增设新手引导标识,并计划优化系统调度算法。对于停车收费,物价部门公示显示,临时停车按每小时4元计费,包月费用低于周边商业停车场30%。
“关键是探索可持续的运营模式。”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学院教授李明分析,这类项目初期投资达5600万元,需通过合理收费与政策补贴平衡成本。目前,芜湖正研究将停车收益部分用于泵站日常维护,形成“建设-运营-养护”的闭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