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青岛历史城区迎来持续客流高峰。第 35 届青岛国际啤酒节老城会场开幕后,三天内累计吸引客流超 150 万人次。大量游客涌入的背后,是对区域停车承载力的严峻考验。记者走访发现,当地正通过扩充停车设施与推进智慧管理相结合的方式,缓解停车压力。
▌停车设施:增量扩容与存量挖潜并行
在停车设施建设上,青岛历史城区近年持续发力,从增量和存量两方面扩大停车资源供给。
新建停车场成为缓解压力的重要力量。中山商城及禹城路地下停车场启用后,成为老城区及栈桥周边的主要停车点,实现了地面交通的地下分流。据青岛静态交通公司数据,啤酒节开幕后,该停车场日均停泊车辆从之前的 330 余辆增至 450 余辆,高峰时超 500 辆,泊位周转率同步提升。八大峡广场停车场(一期)同样发挥作用,其地下 215 个车位及地上 20 个大巴车位,显著满足了海滨景区的旅游车辆停放需求。
存量空间的盘活也成效显著。龙山人防地下停车场利用早期人防设施改造而成,为前往信号山公园等景点的游客提供便利。啤酒节期间,该停车场保持高使用率,日均停车约 750 辆,车位使用率达 92%。
此外,一批在建停车场项目正加快推进。龙口路 20 号、大学路 4 号地块地下停车场项目现场,施工正有序进行。该项目位于广西路以南、龙口路以西区域,地上规划为公园广场及综合文化设施,地下三层停车场将提供 248 个泊位,预计年底完工。据介绍,项目建成后,地上区域可丰富公共服务功能,地下停车场则能缓解区域停车压力。中山路周边的八大峡地下停车场(二期)、青岛湾地下停车场等项目也在推进中,建成后将进一步补充区域停车资源。
据市停车设施建设指挥部信息,2022 年以来,青岛通过 “人防 +、公园 +、立交 +、学校 +、边角地 +” 模式,利用闲置空间建设公共停车场 291 个,提供泊位约 10.6 万个,连续 6 年新增泊位数量居全省首位。今年计划推进 66 个项目,新增泊位 1 万个以上,目前已建成 5900 余个。
▌智慧平台:数据赋能提升停车效率
硬件设施之外,“全市一个停车场” 平台的应用,为停车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该平台目前已接入 1600 个经营性停车场,整合泊位 46.3 万个,形成全市统一的停车大数据中心,实现停车信息 “一网统管、一平台运营”。配套的 “青岛停车” App 可实时显示目的地周边停车场的位置、空余泊位、收费标准等信息。
来自河南郑州的游客孙先生表示,出发前通过 App 查询了中山路周边停车信息,“按提示找到车位很顺利,不用到了之后再瞎转悠。” 数据显示,该 App 注册用户已达 212.66 万人,绑定车辆 85.38 万辆。
▌交通疏导:警力保障强化现场管理
针对客流高峰时段的交通秩序,青岛公安交警部门加强了历史城区周边道路的疏导。啤酒节期间,交警部门提前制定保障方案,根据不同时段交通流量调整警力部署,在重点路段和路口安排专人指挥,确保车辆有序通行。
随着系列措施的推进,青岛历史城区在应对大客流停车需求上逐步形成体系。后续,随着在建停车场项目的完工及智慧平台功能的优化,区域停车服务能力或将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