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陀区甘泉路街道宜川路595弄,一条仅78平方米的小区后门通道,曾是困扰居民多年的出行梗阻点。垃圾厢房与卸货车辆的挤占,让这条本应便捷的归家路,变成了居民们避之不及的"烦心路"。如今,经过多方协同治理,这条通道已实现通行区、停车区与卸货区的科学划分,居民出行难题得到彻底解决。
▌多方会诊破解"三跨"治理难题
"以前这儿堵得厉害,推着婴儿车都得侧着身子过。"居住在新沪居民区的王阿姨回忆道。这条连接小区与外部道路的通道,因紧邻超市而常年被卸货车辆与员工私家车占据,居民投诉不断。
接到居民诉求后,沪太综合网格迅速启动联动机制。在网格组织的协调会上,超市负责人、居民区党组织书记、综合执法队员与街区党支部代表围坐一堂,经过三轮协商最终达成共识:明确通道公共属性的前提下,通过空间重构实现多方利益平衡。
具体整改方案颇具巧思:将超市员工停车区域由右侧调整至左侧,车辆停放方向的改变让居民直观感受到通行空间的拓宽;同时将卸货车辆的"进入式卸货"改为"倒入式卸货",既保障超市每日三次的卸货效率,又将对居民通行的影响压缩至最小。
▌共建协议筑牢长效管理基石
为避免问题反弹,新沪小区与涉事超市签订的共建管理协议成为关键一环。协议中不仅明确了停车区域划线范围、卸货时段限制等硬规定,还包含了每月联合巡查、季度座谈沟通等柔性条款。
"现在有问题找得到人,解决得也快。"居民李师傅打开手机展示社区微信群,"上周有辆货车超时卸货,我拍了张照片发群里,不到半小时就有人来处理了。"这种由社区微信群、物业24小时热线构成的多元反馈渠道,已形成"发现-上报-处置-反馈"的闭环管理流程。
街道综合执法队队长介绍,该通道已被纳入网格日常巡查重点,队员每日早晚高峰时段定点值守,配合电子监控设备实现全时段监管。数据显示,通道整改后三个月内,居民相关投诉量较之前下降了92%。
▌网格治理彰显党建引领效能
这条78平方米通道的蝶变,成为甘泉路街道深化基层治理的生动注脚。沪太综合网格负责人表示,基层治理中类似的跨区域、跨部门、跨群体"三跨"难题,往往需要党建引领下的多元协同才能破解。
据悉,甘泉路街道目前已在12个综合网格推广"问题协调会"机制,通过党组织牵线搭桥,全年累计化解停车纠纷、设施维护等民生问题300余件。街道党工委书记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完善"网格+党建"融合模式,让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更敏锐,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更畅通。